内容页面

创新举措为“三农”提供有需求的科技培训——市科技局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回眸

发布日期:2020-12-30  来源:淮安市科学技术局  字号:[ ]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市科技局更加关注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瞄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两大目标,以科技培训为主要抓手,围绕产业共性问题、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创新举措,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创新举措1:协调联动,围绕产业开展科技培训。我市稻米产业联盟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套餐”“田间开放日”等活动,搭建“科技惠农”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淮安稻米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从产前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到产中解决生产难题,再到产后一起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科技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链条不断延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了水稻助农战“疫”先锋队,通过连起电话“线”、办起视频“班”、操起遥控“钮”,把“五情”传上来、把服务送下乡、把技术落到地。累计开展线上答疑、微信、视频指导农资经营户260多户(次),编写农业生产指导课件和生产技术方案75件。向淮安工业园区官庄村赠送优良水稻新品种“淮稻20”2000斤,帮助淮安区车桥镇的展风蛋鸡养殖场鸡场销售鸡蛋3000多斤、淮安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扶贫基地销售香菇5000余斤、泗洪销售螃蟹4万余元。与农资头条、中农普罗丰禾合作参与线上直播,面向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用户,日均线上培训人员近万人,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创新举措2:深入基层,围绕低收入村开展科技培训。

图片1.png

在科技精准助力阳光扶贫专项行动中,淮阴工学院陈新红教授团队创新了科技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淮安区特色资源优势的协同减贫作用,为淮安区季桥镇小湾村、博里镇史荡村、平桥镇上河居村和溪河镇高坝桥村培育5名科技示范户,集中培训6场、培训人员620多次。通过驻村专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以小湾生态农业合作社、飞鹰家庭农场、张国平稻麦家庭农场和新丰园稻麦种植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并在广大农户中推广应用“农技耘”APP,使稻麦生产形成了“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格局,扩大了稻麦产业优势、促进优质稻麦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贫困村“造血”式发展、康体式脱贫的道路。在淮安区小湾村建设优质富硒大米生产基地 1个,帮扶贫困户45家,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20万元左右。富硒稻米注册“山阳”和“鑫淮米”商标2个。

创新举措3:精准对接,深入田间地头为大户开展科技培训。

 图片2.png

今年我市聚焦科技兴农、科技富农,推动“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达标等工作,融合一、二、三产业各领域专家先后9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大户开展科技培训,助力脱贫攻坚。突出加强对农业领域科技项目的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农业领域科技骨干人才42名,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69名,汇聚农业领域业导师76人,汇集创业人员175人,累计孵化企业21家,吸纳各类投资3612万,产生利润1960万,先后培训农民2640人,带动贫困户680户,贫困户累计增收914万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举措4:项目支持,培育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探索科技兴农、创新富民的有效途径,2020年,我市探索启动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计划聚焦县域、镇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力量和人才队伍为支撑,通过科技要素的引入和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科技示范项目,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开展前期摸排、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将择优支持11个科技示范项目。

 图片3.png

日前,市科技局联合江苏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共同举办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班”。来自全市各涉农县区80余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负责人,驻淮高校院所有关涉农科技人员,共计12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邀请了市内外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培训内容重点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关心的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问题开展。除了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还组织赴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白马湖菊花基地,开展了现场观摩教学。

据悉,市科技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已经与有关县区科技局协调联动,开展了多场次、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因培训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操作务实,深受培训对象好评。(农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