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打出科研仪器“大普查”、政策机制“大破冰”、共享生态“大构建”等“组合拳”,推动科研仪器设备从“部门围墙”走向“开放共享”。今年以来,我市以平台抓取为“数字探针”、部门联动为“协同网络”、实地走访为“攻坚脚步”,对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展开拉网式排查,经过层层筛选,3556台(套)仪器设备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开放共享,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1555台“高精尖”设备、工业企业的1388台“实战型”装备,形成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绿色环保等“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资源矩阵。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排查取消“设备原值10万元”限制,并拓展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单位范围,允许高校、科研院所乃至企业实验室的小型科研仪器设备参与,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价值不足10万元的UPLC-QTOF液质联用仪,已为12家药企提供成分检测服务,成为中小企业研发的“贴心伙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中,中小型设备占比达47%,精准匹配了中小企业“短平快”的创新需求。
资源壁垒的打破,离不开机制的创新。在淮阴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实时更新的“共享绩效排行榜”揭示其背后的动力逻辑:2024年,该校凭借在淮河流域620个排污口监测项目中的突出表现,斩获55万元绩效奖补。这得益于淮安首创的“双向激励”机制一一既对使用仪器的企业给予最高40%的检测补贴,又对开放仪器的供给方实施“绩效评价+财政奖励”,形成“使用得实惠、开放有回报”的良性循环。据悉,该校通过共享平台为宁夏东吴农化提供催化剂表征服务,累计机时长达1556小时,不仅获得“真金白银”的奖励,更促成投资503万元的产学研项目落地。更具突破性的是,淮安将企业纳入激励主体范围,明确产业链上下游共享仪器可优先申报科技项目,这一政策推动江苏悦丰晶瓷等60余家企业开放389台(套)专用设备,形成“企业出题一平台搭台一高校解题”的创新闭环。
当机制创新的“钥匙”打开资源共享的“大门”,一场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化学反应”正在上演。在淮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智慧大厅,一面“共享服务地图”实时显示仪器使用轨迹:在“红药胶囊”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关键环节,该所与正大清江制药共享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仅用3天便找到精准内控方法,为企业挽回潜在损失超百万元;在洪泽区蔬菜农残确证项目中,共享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成功排除“假阳性”结论,避免了一场农产品流通危机。这些生动实践的背后,是淮安紧扣产业需求打造的共享生态系统,包括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编制涵盖62类检测项目的专用目录,围绕新能源材料产业搭建“材料表征一性能测试一工艺优化”全链条共享通道等。
据悉,为加快推进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我市将构建“1+N”枢纽体系,在产业集聚区设立N个行业分中心,并开发“共享小程序”,实现“扫码查仪器、在线约检测、一键兑补贴”的全流程数字化。同时,推动高校实验室获取CNAS资质,打通检测结果互认通道,让共享服务更具专业性与公信力。当科研仪器从“深闺”走向“共享”,淮安正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创新的春天,让每一台仪器都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