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页面

我市“创新之核”建设迈入快车道

发布日期:2025-04-18  来源:淮安市科学技术局  字号:[ ]


  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2024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锚定“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定位,奋力推动“创新之核”建设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取得明显成效,年度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产研协同释放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领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落户科教产业园,淮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生物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高端生物制剂中试平台、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中试服务平台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投入运营。园区全年新增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7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入选省级库,创新平台矩阵初具规模。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园区各创新平台面向全市企业实施重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44项、转让转化重大技术成果19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01亿元,同比增长50.3%;推动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骨干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8个,支持辖区内职业院校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组建现代产业学院7个。

人才项目双轮驱动 创新生态厚植沃土

  聚焦新材料、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三大赛道,通过参加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和举办淮河华商大会产学研对接会、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成功招引5G智能安全机器人、半导体精密涂布新材料等科创、人才项目46个,链接院士专家、科技企业200余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63%。全职引进国家级创新人才1名,通过工信部QM计划推荐7人,累计吸引高层次人才820人扎根园区创新创业。人才本土培育实现重大突破,汉邦科技董事长张大兵入选国家WR计划,创近五年全市首例。着力优化科技金融体系,创新设立“园区保”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淮上英才基金规模扩增至7800万元,园区内科创、产业基金总规模已达3.78亿元。

体制机制破局开路 服务效能全面跃升

  积极推动淮阴工学院等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先使用后付费、扩大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自主权等改革,着力破除成果转化壁垒,有效激发成果转化积极性。建立市领导担任召集人的市、区联动“创新之核”建设推进机制,梳理、明确年度重点任务事项清单,逐项推进落实。改革科教产业园区管理机制,剥离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完善工作实绩记实考评制度,集中资源攻坚“创新之核”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