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生产线,从“纸上”落到“地上”,一直以来是困扰不少地区加速工业化,提升本地产业经济能级的“瓶颈”。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主动出击”、“架桥铺路”直击痛点,加快成果转化“落地生金”,让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通畅。
硬核政策打造“良田沃土”
今年8月,江苏省科技厅公布了今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情况,淮安市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威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批立项,两个项目将获省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标志着淮安市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获得重要突破。
“硬核”政策赋能,“转化”无惧风雨。2021年以来,淮安市先后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淮安市技术转移奖补工作指引》等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今年年初,淮安市科技局发布《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搭建了高校、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突出了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同时,为了让企业的技术需求“走出去”,2021年以来,淮安先后承办国家创新挑战赛、江苏省“揭榜挂帅”等系列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80余条,多渠道发布和对接企业技术需求。
把高校院所的成果“请进来”,先后举办浙江大学科技成果推介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成果推介会、江苏省首届专利拍卖季淮安分会场路演等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成果先后在淮安转移转化,通过线上与线下发布科技成果2000余条。
据统计,2023年,淮安新建3个市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三联新材料、汉邦科技等企业与江苏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新建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金额80.06亿元,同比增长 50.9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集聚创新资源、支持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围绕市委‘153’发展战略,聚焦打造‘333’主导产业和‘7+3’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良田沃土’,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淮安市科技局局长胡长青表示,目前,淮安市科技局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积极推动淮安产业研究院,东大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和南理工、南师大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落地运营。
技术助理搭起“科技鹊桥”
日前,记者在淮安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见到了技术经理人刘永生。摆在他办公桌上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科技型企业、高校等走访调研的需求清单。
“做一个合格的技术经理人,必须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到企业去了解需求,运用自身优势帮助解决难题。”刘永生说,“自2017年加入科技服务业队伍,2019年就拿到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颁发的江苏省技术经理人从业资质。近几年来,经我‘牵线搭桥’对接成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关键技术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成功的项目就有10余项,交易额达近亿元。”
2021年,江苏威凌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繆建玉面临一个“技术苦恼”。在一次服务企业活动时,刘永生在座谈中收集到企业的这个研发需求。他立即对接淮阴工学院张金峰教授团队,与该公司的研发需求进行匹配。“淮阴工学院张金峰教授团队在该领域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我们的积极撮合下,双方前期进行了数次线下对接。”刘永生告诉记者,最终,江苏威凌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同淮阴工学院合作的“微生物酶法区域选择性氧化尼莫克汀合成莫西菌素的新工艺研发”项目签约成功,交易额达200多万元。
一头连着知识成果,一头连着技术产业,技术经理人作为沟通桥梁,既了解科研产业化的痛点,也了解市场需求。为此,淮安市全面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举办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按照《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邀请产业领域专家来淮授课,培育“懂产业、会管理、懂市场、擅转化”的技术转移英才。同时,开展技术转移奖补兑现工作,对成功引进科技成果的技术经纪人、技术转移机构,按照促成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的1.5%、3%完成奖补兑现,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专利高效流转交易,推动科技成果和高价值专利真正从“象牙塔”走向市场,为淮安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淮安举办科技专员培训班,培育科技专员313名;依托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共有60名持证技术经理人。他们共同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创飞地打破“隐形藩篱”
如何招来高层次人才,建设“科创飞地”成为一种选择。
近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谷科创城B2幢,有一层办公空间被打造成“宁淮科创走廊”。落户在淮安市盱眙县的江苏宇特光电科股份有限公司便是选择“飞”进南京创新高地的一家企业。“我们把企业的软件设备研发中心放在南京,入驻宁淮科创走廊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与南京邮电大学电光学院深入合作,目前已经研发出光纤导线仪、光纤熔端机第四代等新产品。位于淮安的工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当中。”江苏宇特光电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毅说,这种“生产在淮、研发在宁”的模式,能够全力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在外建设“科创飞地”虽不是淮安的首创,但在确保“飞地”项目、人才为本地产业服务方面,淮安下足了功夫。2022年,江苏省科技厅出台《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深化南北结对帮扶支持科创飞地建设的通知》,多举措支持苏北到苏南建设“科创飞地”,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宁淮结对帮扶合作工作队在宁淮两市科技等部门支持下,分别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和江北新区研创园购置载体,打造宁淮科创走廊,充分发挥南京科创禀赋优势,带动淮安创新资源提质增效,支持鼓励淮安优秀企业利用研发飞地开展人才招聘、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等科创活动,带动淮安科创资源提质增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目前,淮安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建成2处宁淮“科创飞地”,累计入驻企业18家。2家“科创飞地”将围绕两地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供需对接。
此外,淮安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收集、遴选、孵化一批与淮安市各县区现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领先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据悉,力争通过1-3年时间,淮安市将把“科创飞地”打造成对接和整合南京优质资源的大平台,以“企业在淮、研发在宁”的创新飞地共建机制,疏通人才、科技、项目、资金等通道,加速推进宁淮两地产业、人才“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