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
索 引 号 | 014290192/2022-00015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科学技术局 | ||
文 号 | (2022)淮科复字第4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14 | ||
文 号 | (2022)淮科复字第4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14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对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20270号提案的答复 | ||||
关 键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秦家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校城融合加快淮安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月7日科技部公示的新一轮创建名单中,我市获得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资格。“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和“聚力创新20条”“科改20条”“创新16条”等政策措施,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2021年,全市有效高企数581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2008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技术合同交易额66.63亿元,是2012年的6倍。累计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39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7人,省“双创人才”79人、“双创团队”4个,获批外国高端人才项目1项。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个,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为了快速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对推进校城融合,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抓好驻淮高校人才工作。我市一直十分重视驻淮高校人才工作,一方面充分支持驻淮高校引才用才,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驻淮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校地融合发展。鼓励驻淮高校构建紧密对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对办学成效显著的,每个专业最高给予200万元奖补。对引进契合全市产业发展顶尖人才的驻淮高校,最高按照每人100万元标准给予奖补,对引进专业与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相匹配的博士,给予6万元奖补,顶尖人才和博士可享受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服务待遇。探索深化“双落户”机制,鼓励校企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共引共育共用人才,对成效显著的给予一定奖补,“双落户”机制2021年在洪泽区已有探索,今年将在更大范围推动落实。市委人才办将牵头探索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业企业与驻淮高校高层次人才更加精准对接合作,推动驻淮高校人才为淮安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二、支持驻淮高校院所打造创新平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驻淮高校院所的发展,希望驻淮高校院所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我局将每年在驻淮高校院所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必须紧扣服务主导产业发展,不求大而全,努力在产业细分领域创新研发上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定期举办驻淮高校院所实验室沙龙活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有力促进实验室建设水平。为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技部将启动实施国家创新平台体系重组,重点是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进行重组整合。我局根据省科技厅部署要求,超前谋划跟进,重点推进汉邦科技和江苏视科等国家级“专精新特”小巨人企业主动对接中科院等大院名校,力求在产业细分领域参与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驻淮高校可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三、着力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完善科技体制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将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与收入挂钩。构建企业维权、行业自律、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建立提供全方位证据服务的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质性运行科技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形成天使、风投、创投体系。推动实施“淮科贷”“淮科保”,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发挥园区主体作用、事业单位职能作用、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10个研发、中试、检测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10家从事高企服务、知识产权等规模性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打造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强化高校院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四、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发挥驻淮高校作用,努力形成“接地气”“近产业”“重应用”的转化体系,加强与驻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会同生产力中心,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定期召开驻淮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对于驻淮高校老师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并参与注册成立企业的,在创新平台建设上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后方单位资源,在对接争取上下功夫做文章,促成后方单位的重大科技成果来我市落地转化,强化绩效评价导向,对于争取重大科技成果成效明显的引进机构给予重点支持,形成鲜明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重点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这些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细分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在创新链的重要环节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自身研发攻关或通过合作获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充分调动企业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的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
五、建立跟踪落实机制。强化任务跟踪落实,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科技创新红利、经济发展红利。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规划布局、项目用地等方面加强保障、做好服务。各县区、园区要加强组织,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努力提升引进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高科技项目、高层次双创人才的力度。强化能力监测评估,建立和完善全市创建工作主要监测指标通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支撑指标的监测评估,对难度较大的科技指标,要深入研究对策,积极探索突破途径,各职能部门要做好系统内各地区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衔接,主动及时提供通报所需数据,确保监测评估通报机制取得实效。强化目标督查推进,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明确任务指标,严格督促检查,着力构建月点评、季会战、半年汇报、年终考核的压茬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对县区(园区)、部门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同时,将创建落实推进情况纳入市对县区督查重点内容,对创建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区、园区加大激励力度,严肃追究工作不力的责任单位,压实各单位创建任务。
下一步,我局将重点跟进校城融合及产学研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不足,及时向您报告推进情况。衷心感谢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邵玉刚
联系电话:1876202896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